10月18日,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去世。杨振宁的好友王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杨振宁的一生是一首充满科学智慧和人文精神的长诗,没有什么遗憾。但他还有一个遗憾,那就是没能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奖。如果我再次获胜,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我将获胜。 2021年,诺贝尔奖委员会专门向他索要有关杨-米尔斯理论的信息。可以说,他曾一度接近获得二等奖,但最终却未能如愿。王政认为,杨振宁在物理学上的成就超越了“宇称不守恒”的发现,并因此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真正确立了他在历史科学中的地位并继续产生深远影响的是他和罗伯特·米尔斯于1954年共同提出的杨-米尔斯理论。这一理论无疑是合格的。或诺贝尔奖。有一次,王政问杨振宁是否可以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奖。杨振宁平静地回答,没有这个要求,只是他们还没有给他。体现了杨振宁的自信、低调、豁达。事实上,历史上有很多科学家两次获得过诺贝尔奖,比如居里夫人、美国物理学家巴丁、美国化学家鲍林和英国生物化学家桑格。 2021年,诺贝尔奖委员会向杨振宁询问有关杨-米尔斯理论的信息。朋友们听到这个消息都很高兴,她也期待再次获奖。然而,他的名字在诺贝尔物理学奖公布后的第二年并没有被列入,以后的年份也没有被列入。虽然没有得到机会,但杨振宁依然保持着无忧无虑的态度。杨-米尔斯理论一直被学术界认为有再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潜力,因为它的基础和开拓。杨振宁常常勉励自己“宁可笨而不可巧,宁可简而不可雅”。脚踏实地、本质追求的学术精神是他取得杰出成就的动力。他曾表示,他一生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通过科学成就帮助改变中国人自卑的心态。王政回忆起与杨振宁的交往,说他是真正的爱国者,可以说是更强烈的民族主义。当杨振宁听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时,曾一度落泪。他的爱国之心不仅体现在关键时刻的勇气和责任,更体现在他几十年来对母亲科学教育的坚持和全心投入。 1971年,在中美关系尚未解冻的时候,杨振宁毅然踏上了新中国的回国之行,成为第一位著名的中国人。华裔美国学者回国访问。同年,他还积极参加华侨争取钓鱼岛主权的“保钓运动”。他前往美国各大大学讲学,并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作证,阐述钓鱼岛是中国领土重要组成部分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