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破纪录的寒冷,南方38℃的酷暑,秋天的天气“乱”了!十月,本应是秋高气爽的时节。然而,今年金秋,我国大江南北的天气却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景象。 10月10日晚10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蓝色风暴预警。预计今明两天,四川盆地西北部、陕西中南部、山西西南部、河北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与此同时,江南大部、华南北部地区仍有高温天气。其中,江西、浙江中西部、福建西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8℃以上。昨天,北京南郊观测站日照最高气温仅为10.6℃,为74年来同期最低气温。许多地区的温度11月中旬,北方地区气温较常年偏冷。国庆假期期间,江南地区经历了“史上最火爆的中秋节”。这种“你的外套北裹,我的腰南服”的情况是什么时候?为什么我们熟悉的秋天突然变得“混乱”?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办公室主任王国富获悉,今年10月上旬,北方地区区域性暴雨次数多于常年同期。 1991年至2020年,近30年10月上旬,我国共发生区域性暴雨6次,平均每年0.2次。今年10月初,我国北方地区发生两次区域性强降雨。其中,10月9日,陕北、山西、京津冀地区累计平均降雨量达25~100毫米,部分地区甚至超过100毫米。e 区。多位专家指出,近期北方出现梅雨的原因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控制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副热带高压就像一个大“热罩”,它覆盖的南部地区阳光明媚、炎热干燥。副热带高压依然留在南部,形成一条“水汽输送带”,持续将温暖湿润的水汽从海上输送到北方。这些水汽与来自南方的冷空气相遇,形成了秋天的不断落下。因此,看似相反的南北天气状况,实际上是副热带高压这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中国气象局研究员徐晓峰认为,秋季副热带高压本应南移,但与常年同期相比,其位置异常偏北,强度不断增强。王国富认为,副总统的“粗心”“严重”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全球变暖从长远来看使副热带高压增强,影响范围逐渐向北扩大;拉尼娜等现象改变了海水温度,进一步助长了副热带异常。同时,北方冷空气力量薄弱,未能形成有效屏障,为副热带高压打开了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