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提取1万元现金,被询问并报警。反舞弊新规随后引发争议! 11月5日,周小云律师发表文章,讲述了他在山东某银行取款时不断被询问、报警的经历。同日,涉事银行表示正在执行当地反欺诈要求,防止用户资金被盗刷。东营反欺诈中心工作人员表示,根据目前反欺诈情况和相关法律要求,银行需要进行尽职调查,但提取现金的金额没有固定标准。如果用户不配合,银行无法阻止用户办理业务。尘埃提到,周小云在文章中称,自己在山东东营出差期间,因为要给一个朋友发红包,所以去银行取钱。快要结婚了。在办理取款业务时,柜员不断询问取款的用途、购买的具体内容、具体转账的来源等。周小云告诉对方,金额5万元以下无需说明用途,但柜员回复称,当地规定要求提取现金1万元以上必须说明用途,否则无法提取现金。随后,周小云表示取款是为了个人消费,但柜员表示,他联系了反诈骗中心和派出所核实情况是这样。周小云认为,银行严重侵犯了隐私权,违背了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法律精神。他认为,银行假定每个储户都是犯罪嫌疑人,要求储户自证清白,这不符合基本的法律原则。刑法原则。针对此事,银行工作人员解释称,如果取款超过1万元或者超过5万元,必须提供取款用途和资金来源的说明。提取现金金额超过5万元的,需提前通过手机APP预约。东营市反诈骗中心规定,提取1万元以上现金时,必须公开资金用途和来源,以保障用户资金不被诈骗。东营市反欺诈中心工作人员进一步解释,银行会根据账户流向、异常行为等因素进行尽职调查。如果用户不配合,银行无法核实资金来源和去向,银行无法阻止用户办理业务。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8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与证监会联合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及客户身份信息和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取消了2022年旧版中个人办理单笔现金存取款5万元以上须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的要求,新《管理办法》保留并强化了部分规定。例如,单笔金额超过5万元的存取款仍需要登记基本信息并维护身份材料。客户信息和交易记录的最短保存期限从5年延长至10年。